![]() |
2017年Facebook活躍用戶已達20億 (Source : TechCrunch) |
打開手機、打開電腦,你的畫面通常停留在什麼地方?
在台灣,社群網站使用者每10人就有9個有Facebook帳號,統計至2016年,全台帳號數已達1800萬,覆蓋率相當驚人。
然而在現今的網路上,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著,查詢了什麼、點擊了什麼、停留在哪個畫面多久,全都進入大數據的分析當中。
漸漸的在Facebook、Instgram只會出現你有興趣的內容與廣告,映入眼中幾乎都是你想看的內容,雖然這似乎是一件舒適的事,在不知不覺中,你網路世界卻也已因此大幅縮小。
大數據正把你拉回舊時代
還未有網路之前,主要資訊來自電視、報紙,人們往往只能被動選擇接收內容,資訊來源、品質、可信度均相當有限。資訊傳播者能夠很輕易的利用不對稱的資訊,甚至在意識形態上對人們進行操控。
1996年網路興起,人們除了能透過搜尋引擎蒐集資訊,也能以更便捷的方式交換資訊,更可經由交叉比對來驗證資訊的可信度,整個時代開始有所改變。
然而,隨著自1980年起每40個月增加一倍的資料儲存量,現今儲存的資料量越來越大,人們在網路上的紀錄開始能夠被儲存,並開始被分析。
漸漸的,這些社群網站、廣告提供者便能經由這些紀錄,將內容選擇性的投放,不再是由接收者自行選擇想關注的內容。而人們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被掌控著,被餵食著裹著糖衣的毒藥,看似自由實則不自由。
有些事正在發生
一、對於社群更多的黏著與依賴
從大腦科學中的SCARF Model來看,大數據分析給了大腦非常多在「Relatedness關聯性」上的獎賞。每當我們的前額葉需要被刺激(感到無聊、分心),就會習慣性的連上社群網站接收有興趣的資訊,如此反覆進行的行為模式將產生更多的依賴。
二、大腦的可塑性降低
每個人確實有其固有之興趣、專業領域,但不代表生活就應被這些填滿。當我們的大腦不斷接收到相同類型的資訊,我們的腦神經將逐漸失去應有的可塑性,原有的想像力、創造力也將因此下滑,甚至在面對新的事物時,學習速度也將受到影響。
三、衝動消費風險的提升
當商人掌控了你的喜好,將「想要」而非「需要」的東西一再呈現在你眼前,大腦也將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受到刺激,當有天終於找到需要的理由消費,商人也就實現了他的目標。要說商人是大數據分析中的最大贏家,可是一點也不為過。
跳脫框架,從內觀開始
人類其實是仰賴習慣、缺乏自覺的生物,我們總習慣去接收來自外在的訊息,卻易忽略來自內在的動機,因此容易被影響、偏離應有的目標。
因此,讓自己別一昧的接收外在的訊息,靜下來想想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透過冥想練習「內觀」。再以此為基礎展開行動,在資訊的獲取上化被動為主動。
同時,盡可能地與真實的朋友們面對面互動,讓自己暫離網路世界,並使自己更專注於現實中的生活,透過閱讀、旅遊讓自己擁有更多樣的體驗。
擺脫社群的洪流,人們的世界應該要很大,大腦的發展更不應該被設限。讓我們一同透過內觀練習提升自覺,有意識的讓行為模式逐漸改變,讓真實的生活更加豐富你的人生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